实用的地理说课稿8篇

时间:2024-01-07 18:48:02 浏览量: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的地理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8篇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新课导入

采用故事引入法。讲述二战期间,日本使用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单圈环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2、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让学生先行了解单圈环流,为后面三圈环流的学习做铺垫。

(二)三圈环流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全球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设计意图】快速进入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从旁点拨。

【设计意图】自由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

3、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4、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从而掌握这一点知识。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能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新课导入

采用故事引入法。讲述二战期间,日本使用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单圈环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2、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让学生先行了解单圈环流,为后面三圈环流的学习做铺垫。

(二)三圈环流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全球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设计意图】快速进入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从旁点拨。

【设计意图】自由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

3、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4、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从而掌握这一点知识。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能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4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5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推荐访问:地理 实用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