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合集

时间:2022-07-20 09:12: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合集,供大家参考。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合集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材料 0 10 篇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材料 (一)

 张玉杰,男,59 岁,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南召县皇后乡凉水泉村卫生所执业医师,从医 43 年。

 张玉杰从 1964 年担任村卫生员开始,四十多个寒暑春秋,他为了基层卫生事业,为了村民的身体健康,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为农村基层防疫保健医疗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心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乡村医生的人生追求。

 一位无怨无悔,在村卫生所建设上贡献突出的“赤脚医生” 他热爱卫生事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关爱患者、服务群众落实在自己工作的全过程,把村卫生所当作自己的家,甚至比家还重要。2000 年,河南省开始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他按照县卫生局、乡卫生院的部署,率先在本村试点执行,投入资金,配备了相应的医疗器械,落实“三室分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使该村卫生所成为全县第一批甲级卫生所。2005 年,全省开展村卫生所达标建设工作,他积极响应,为筹集扩建资金,他把家里的两头猪和一只羊全部卖掉,想尽一切办法筹集了 7200 元,在全县率先达到了“四室分开”和其它有关要求,使农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当年就被县卫生局命名为“示范村卫生所”,2007 年又被市卫生局命名为“示范村卫生所”。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做好预防保健工

 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墙报、标语、村里开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保健、计划免疫、优生优育知识。对全村所有出生儿童都及时建卡,严格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做到了一个不漏,接种率达到 100%,使全村多年来杜绝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2006 年,新农合在全县实施,他把新农合政策知识宣传贯穿在日常工作中,每年的参合筹资工作中村卫生所成为重要的工作力量,受到村委会连年表彰。

 一位潜研医术,屡有成就的乡村“老土帽”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在医学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尽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 10 个小时以上,但他还要坚持每天挤出 3 个小时来学习钻研。就是这样,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坚持参加了一系列培训,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中医本科文凭,从一名村卫生员成长为乡村主治医师,并于 2006 年考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同时,他还不断进行学术总结和研究,撰写了医学论文 10 余篇,其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篇。1994 年,他独著的《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辨证关系》一文,被“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南阳日报》于 2001 年 12 月 21 日以《南阳医学自考考生扬名海外》为题对此作过专门报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经过潜心钻研,对诸多疑难杂症总结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经验。

 一位舍己为人,被群众衷心拥戴的“喜来乐” 2003 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人们谈“非”色变,张玉杰作为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一方面利用墙报、标语

 加强科学预防宣传,另一方面免费向群众发放中药汤剂进行预防。当时,该村有两名从广州返乡的人员有了高热、咳嗽的疑似症状,他马上对病人进行隔离检查,每天 6 次定时测量体温,直至病人排除疑似。1981 年秋天的一天,正患痢疾已高烧 3 天的张玉杰正在卧床休息,卫生所来了一位邻村无依无靠的 78 岁患病老人陈平,卫生所的其他乡村医生想把他支走去别处治疗。张玉杰得知后就立即起床带病给老人诊断。确诊老人患的是输尿管结石后,马上给他输液,煎中药、喂饭,刚把老人安排好,自己就昏倒在地上。后来老人的症状缓解,张玉杰出院后又给他治疗 7 天,直至病情稳定,治疗费用 250 多元,他分文未收。行医四十多年,他做的这样的“傻事”还有很多。2001年 7 月,村民张万林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家里孩子小、经济困难,为让他得到有效治疗,张玉杰把病人送到县卫生防疫站,透视、化验、吃饭、路费等都由他负责。1983 年 10 月本村五保户张俊柴患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张玉杰每天给他煎药喂饭、端尿擦屎,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前往。一天晚上刚下过大雨,他在回来的路上滑倒在地,导致肱骨骨折。四十多年来,张玉杰为困难群众垫支的医疗费用累计达 3万多元,有人说他太傻了,他总是乐哈哈地说:“咱当医生的,就是为了救死扶伤,病人没钱,也得叫人家吃药啊!”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材料 (二)

 医者仁心有大爱,点滴平凡显真情。她是一名乡村医生,面对民营医院出高于村医两倍工资聘用的诱惑,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她扎根乡土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战线上,默默践行着医者仁心,为村民们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医疗服务,被群众誉为最贴心的“健康守护人”。她就是现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东红村卫生室室长的蒋桂琴。

 医者仁心,牢记治病救人使命 1998 年,蒋桂琴从卫校毕业后来到三龙镇斗龙港村,在这个小渔村当起了乡村医生。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她就默默立下了“为村民健康负责”的承诺。承诺初心固然可贵,但还需要更精湛丰富的医疗技术和本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参加函授学习并顺利取得执业医师资格,逐渐成为渔村“全科医生”。

 谁患有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这些年,蒋桂琴跑遍了渔村的每一条小道,把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清楚地装在心里,白天忙着接诊病人,晚上就和同事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健康防病知识,动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定期到村卫生室体检。在蒋桂琴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村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出诊过多少次,为多少人看过病,为多少户解决过问题,她自己无法记清,只知道“接到村民电话,就得往病人家里赶,一分一秒都

 不能耽误”。村民陈恒泉的老伴患有阻塞性肺气肿,常年卧床吸氧。有一次,老人呼吸严重不畅,看着外面下着雨不方便出门,老陈就试着拨打了蒋桂琴的电话。没想到她不顾 7 个多月的身孕,骑上电瓶车就往病人家中赶。在途经一段泥泞路时,蒋桂琴不慎滑倒在路边麦地里,浑身湿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起来,坚持赶到老陈家里,及时为病人治疗。

 匠心独运,勇挑试点工作重担 2013 年 2 月,蒋桂琴通过竞聘担任斗龙港村卫生室室长。同年,大丰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蒋桂琴主动请缨,挑起了首批试点的重担。她和同事们多方请教专家,在区镇两级卫生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创新设计了 11 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包。通过面对面宣传签约服务的好处,一起算“签约账”,这项工作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不到一个月,全村成功签约了 217 户个性化服务包。签约后的群众如愿得到了更加贴心的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正如当时国家卫健委专家们 所说:大丰区斗龙港的做法将是农村卫生改革的一座里程碑。

 时隔数年,蒋桂琴被组织调到东红村卫生室工作。针对全村人口严重老龄化的实际,她将签约服务融入医养结合,在全村建立四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每个点聘请一名健康服务志愿者,同时配备了可上传数据的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体重秤等设备,让居家老年人在家就能得到健康照顾。七月的一天,凌晨 3 点多,居家养老的韦冬元腹

 泻严重、疼痛难耐。蒋桂琴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诊治。返回卫生室后,她还是不放心,半小时就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听到韦冬元情况好转后,她才安下心来。

 随着基层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东红村的做法逐渐有了名气,蒋桂琴也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焦点访谈》《走遍中国》《新华日报》《健康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位最美乡村女医生和她的团队率先在全国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先进事迹。她先后收获了“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盐城市最美基层干部”“大丰区改革开放 40 周年模范人物”等多项荣誉。

 淡泊名利,坚守无私奉献品质 接踵而来的媒体宣传和荣誉表彰,蒋桂琴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新闻人物,但她依然选择留在渔村,服务自己熟悉的乡邻。她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曾表示:“以前村民有病,都是我们找他们,现在都是他们主动来找我们。这就是一份信任,我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在她的卫生室里,挂着一幅村民自发送来的锦旗,题有“医者父母心,渔乡美人鱼”,寥寥两行字,表达了渔乡群众对她发自肺腑的赞誉。村民的口碑是最好的褒奖,一传十、十传百。一家民营医院看到蒋桂琴的“市场吸金力”,抛出高于当地村医收入两倍的薪酬来“挖”她,她说:“我是一名村医,我的责任就是服务村民,就是为村民健康负责,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对大伙的承诺。”看到蒋桂琴不为所动,

 他们便反复加码,从“月月有奖金”到“年底有分红”,条件许诺得越来越丰厚。然而,蒋桂琴也只是淡淡一笑,婉言谢绝。

 “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当具备多种要素,包括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态度等等,还应有一颗仁爱之心。”多年来,她时常这样告诫自己、鞭策自己,先后帮助失能老人、特困家庭近百人次,垫付医药费、送慰问金近万元。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材料 (三)

 李孟德,嘉禾县石桥镇石市村乡村医生,1972 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50 多年一直扎根农村、服务村民、爱岗敬业。他严守医学道德,刻苦钻研业务,为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石市村李孟德卫生室被评为甲级卫生室。

 潜学医术,立志服务卫生事业 72 岁的李孟德,一家四代为医,有着良好的医学家风。初中毕业后,他开始随父亲学医,日诊临床,夜读中医名著,勤奋钻研,将家族专长的风湿病治疗方法与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结合。在他心里病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他的出诊时间永远都是“立即”“马上”。

 情系百姓,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李孟徳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到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家中,定期对他们进行随访,医诊治病的同时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以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来帮助贫困户。石市六组贫困户雷三女的儿子周海龙患有重性精神障碍病 11 年,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李孟德头一次去他家的时候,周海龙沉默寡言,还拿掍子打人。经历了被打事件,李孟德并未退缩,依然定期给周海龙作开导工作,并为他垫付医药费,慢慢的周海龙开始接受诊治。李孟徳每周定期到他们家中随访治疗,并免费为周海龙进行传统中医针灸、艾灸按摩手法。通过几年的治疗,周海龙从一个毁物伤人的癫狂病人,逐渐康复到能与人交流,生活能自理、基本家务也会做了。时间总是有限的,在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他人关爱上,李孟德不可避免地忽视了身边人。2016 年,妻子周号香在郴州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那天正逢 65 岁老人健康体检日,李孟德一直忙到晚上 8 点多,才匆匆赶去陪伴。面对妻子的埋怨,家人的不解,李孟德只有沉默,他知道自己亏欠了家人。

 乐于奉献,守护广大村民健康 为了村民有一个好的就医环境,李孟德个人投资 40 多万元建成了一栋标准一体化的卫生室。为了搞好群众性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李孟德自费在村卫生室门口制作不锈钢健康宣传栏。定期刊登健康教育宣传报,大力宣传每季度易发病知识和党的农村卫生政策,让广大村民学习预防基础知识,每年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妇幼孕

 产妇等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并发放各类健康资料 10000 余份。自 2010年以来,李孟德为辖区内 2313 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1849 份,并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每年为本村的贫困户、困难户以及一些临时救助对象减免医药费用 3000 余元。李孟德的善举受到本村村民大力支持和欢迎。大家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架子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主动请战,投入疫情防控一线 2020 年 1 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72 岁高龄的李孟德,主动请缨上一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儿子、儿媳提出让他照看孙子,他拒绝了。李孟德不计个人安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决然地奋斗在抗疫一线,每日坚持上门给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镇卫生院。自费购买口罩、酒精、84 消毒液和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草药等发放给监测对象,还主动协助村委会到各户发放新冠肺炎宣传手册、宣传单等预防资料共计 1000 余册。自大年初一以来,李孟德连续 20 多天奋斗在抗疫一线,这位古稀之年老人所展现的党员担当和职业操守为缓解村民紧张情绪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材料 (四)

 今年 41 岁的杨传庆是孙伯镇东程村卫生室一名乡村医生,村里像他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同龄人,纷纷外出忙着在外面打拼赚钱,他却守在老家,每月拿着两三千元的工资,醉心于耕耘村卫生室这“一亩三分地”。从毕业工作至今已有 17 年,穿街过巷送药上门是家常便饭,半夜出诊一夜无眠也是寻常。

 走街串巷 送诊上门 近日,经过近两个小时车程,记者在东程村卫生室见到了杨传庆,他正在为一位村里病人家属拿药。杨传庆告诉记者自己从医是受父辈的影响,因为割舍不了乡情,毕业后他最终选择回乡,从父辈手里接过了守护群众健康的职责。说话间,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村民来看病。忙过这一阵,杨传庆拿起药箱准备出门,原来是有些村民身体不便没法来卫生室,所以他每周都会上门巡诊。

 “忙什么去进屋歇歇。”“不了,去送药下次吧。”“中午炖的鸡回头过来吃饭。”“哎呀工作太忙了就不去了哈。”在去巡诊的路上,记者看到每位遇到杨传庆的村民都会和他亲切的打招呼,有的请他进屋歇歇,有的邀请他一起吃午饭,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干乡村医生最重要的就是把群众当亲人,不怕苦,不怕累,腿脚勤快,这样老百姓就会把你当亲人。”在去巡诊的路上,杨传庆边走边说道,

 在村里群众看病相比城区来说还是不太方便,所以只要村民有需要,不管白天黑夜必定随叫随到。

 “走街串巷次数多了,谁家在哪个位置,走那条路最近,病人什么情况我都了解一些。”杨传...

推荐访问:合集 乡村 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10篇 优秀先进乡村医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