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

时间:2022-05-29 16: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供大家参考。

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

 

  - 1 - 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 全面落实《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就两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完善多层次的工作对接机制,努力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等深度融合的合作帮扶工作格局,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在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依托各类园区、展会、互联网等平台深化产业和经贸合作。

 ——坚持各扬所长、互补共赢。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挖掘合作点和互补点,建立和完善合作帮扶机制,推动两市优势互补和功能集成,努力实现互学互鉴、互惠互利、互促互进和共同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

  - 2 - 个关键词,坚持系统思维,立足两市合作需求,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任务驱动,需求牵引,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合作交流。

 ——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统筹合作与帮扶相结合,既体现帮扶实效又体现互利共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既体现发展平衡性又体现发展协调性;统筹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既推进合作帮扶共性工作又体现个性成果。

 (三)主要目标 通过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到 2025 年,两市合作帮扶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跨区域合作项目高效实施,干部人员往来日益密切,资源要素流通频繁,协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到 2030 年,两地深层次、宽范围、广领域的合作帮扶格局全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资源要素更趋高效流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加深,内生发展动力活力大幅提升,成为长三角标志性、引领性的结对合作帮扶典范。

 二、主要任务 (一)战略共推。共同创造具有辨识度的一体化生动案例。强化都市圈、都市圈优势互补各扬所长,共同建设长三角高能级城市群。坚决扛起新时代新阶段使命担当,围绕两地现代化大都市以及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战略定

  - 3 - 位,共同向中央国家机关和两省级部门争取国家试点、政策落地,携手“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共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共促碳达峰碳中和,共保粮食安全,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二)创新共进。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联动,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鼓励和支持两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开展对接合作、人才交流,引导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开放共享,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利用的优质科技服务政策,支持建设科技大市场等。建立技术经纪人联合培养机制。

 (三)产业共链。对接两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合作工作机制,推进两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整合。加强两市在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及原材料等产业上下游合作,协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两市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推动已落地的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鼓励优势企业互设分公司。依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平台实行差异化转移承接,推动两地重点产业链衔接配套。推动工业互联网模式复制推广,加强在创新平台建设、工业新产品开发等领域互促互动。

 (四)园区共建。推动两市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探

  - 4 - 索多种模式建设产业新城,探索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加强两地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交流对接。推动兵科院、中国兵器 214 所与两地企业开展军民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围绕数字经济、智慧物流、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在两地共同打造一批平台基地。联合招引优秀管理团队,推进园区市场化建设,吸引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

 (五)资本共促。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梳理重大项目清单,推动两市重大项目和资本高效对接。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创新成果,推广先进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推动两地金融创新。推动两市金融企业交流合作,推动两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其子公司在支持民营小微等方面加强业务交流,鼓励甬兴证券为国企融资、企业上市等提供综合服务。探索区域金融风险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

 (六)民生共享。通过学校结对、学生研学、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教育合作,开展两地职业教育对接交流,支持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充分利用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两地医学学术交流,支持两地优秀医技人员互派进修学习。推进医养结合人才培训,联合探索应对老龄化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协同,共享防疫信息与经验。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进籍赴甬务工、经商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公共服务均等化。

  - 5 - 推动两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标准等互认互通,探索设立养老护理员劳务基地,支持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在开展托管业务。

 (七)开放互通。推进自贸试验区片区联动发展,共享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率先复制推广两地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和经验。深化在综保区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方面先进经验推广。加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联动,推进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有效融合,支持海外仓为企业提供服务。邀请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国际会展活动,推进两地共同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共同承办国际会议、国际赛事。

 (八)农品互销。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共同拓展两地优质农产品供应渠道,鼓励商贸集团、大型商超与开展订单农业合作,打造“菜篮子”基地。探索两地粮食种植合作试验田,共同保障两地“米袋子”安全。推动两地农优产品精深开发,支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共同建设长三角 3 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根据相关政策,支持两地政府部门采购对方优势绿色农产品,帮助企业扩大内需市场,推动制定市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采购农特产品工会福利政策。

 (九)文旅互融。加大在文化遗产和文物遗址保护等方面合作力度,探索建立非遗交流合作机制。运用数字媒体、

  - 6 - 展位互设等手段,推动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资源共享,鼓励两市院团开展交互式展演活动。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游客互送,联合推出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疗休养产品,争取落地一批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利用“旅游节”等活动平台,阶段性开展文旅惠民活动,推动间惠民共享。鼓励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跨省经营和品牌输出。

 (十)人才互动。按照两省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分批选派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锻炼。加强两地人力资源市场合作,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共享平台,定期举办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推介活动。办好“高洽会”等重大人才活动,推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资源、海外引才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共同招引海内外人才。探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专家互访交流、人才协作培育活动,合作举办人才发展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共同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联合推进人才市场改革,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十一)区县互结。综合参考两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水平,按照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全面合作、精准帮扶的原则,鼓励市有条件的区(县、市)与市县(区)结对,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协商确定合作帮扶领域和年度推进事项,以点带面有序延伸。

  - 7 - (十二)商会互联。建立两地商会组织友好合作机制,为招商推介、企业用工招聘等活动提供支持和便利。组织商协会、企业开展经贸考察交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发挥商会桥梁作用,联合举办两地企业家培训班,开展“甬商行”“蚌企进”、相互学习交流等活动。建立两市智库部门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参与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建设,联合举办合作帮扶论坛。注重倾听商协会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商协会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三、保障措施 (一)构建工作机制。在两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机制框架下,设立两市高层互访对接机制,统筹推进结对合作帮扶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市由市支援合作局、市由市发改委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二)深化任务落实。加强两市对应合作领域的市直部门交流协商,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梳理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和细化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建设时序。围绕两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领域合作任务,加强信息互通、经验共鉴,推动共享机会、共谋发展。

 (三)营造合作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两地结对合作帮扶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为其他区域合作帮扶提供经验借鉴。多途径宣传报道两市合作的重点举措和工作进展,增强全社会认同感和积极性,营造合作共赢的浓厚氛围。

推荐访问:帮扶 工作方案 合作 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 扶贫项目合作方案